不和老百姓同吃同住,還叫共產黨的干部嗎?
2015年2月中旬,第一批住村工作已經落下帷幕,一年的時間,11129個工作組、74759名干部與全疆8668個村、759個隊、1985個社區的村民朝夕相處,同吃、同住、同勞動,早已建立起解不開的濃濃“親情”,離別時那一句句:“請你們不要走,記得?;貋砜纯?hellip;…”每一個字都戳中心扉。
45個手印千萬個不舍葉城縣佰西熱克鄉17村
2月16日,葉城縣佰西熱克鄉17村村民大會如期召開,第一批住伯西熱克鄉17村工作組的縣法院干警受邀,再次回到工作一年的村委會,為村民宣講“最后一堂課”,圓村民愿。第一批工作組組長阿布都拉艾木都拉向村民講了一年工作感觸,對村民的不舍,對這份村民情早已視為親情,幾度哽咽,17村村民也都熱淚盈眶,連連點頭,他們喜歡聽住村干部用通俗易懂的言語給他們宣講。
“工作組住村一年來,我們學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法律法規,我們現在可以把學到的知識教給孩子,讓他們知法、懂法、守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知道他們住村工作的條件非常艱苦,但是我還是非常不舍,希望他們能繼續住一年,群眾只有懂法了才不會犯法。”村民買買提阿布拉說。
村民大會結束后,村民們斟酌著怎么把親人——住村干部留在身邊。很名村民提議聯名寫信挽留工作組。45位代表全村1520人按了手印,以表達他們對工作組的不舍。有的村民感嘆:“我們真心希望工作組成員都能留下,如果不能,至少讓組長阿布都拉艾木都拉留下來,像這樣務實肯干的工作組,我們都需要……”
我和親人要分別了庫車縣烏恰鎮達哈拉村
1月22日,聽說這批住村干部還有一個月就要走了,庫車縣烏恰鎮達哈拉村的司克那木司馬義老人半天說不出話。良久,她抹了一把眼淚說:“你們走了,我怎么辦呢?我和親人就這樣分別了嗎。”
司克那木司馬義老人是國電新疆電力有限公司住村工作組最放不下的牽掛。去年3月份工作組來的時候,老人還住在1953年蓋的老房子里,而且三間房子中兩間已經坍塌了。在工作組的幫助下,老人成了村里728戶村民中第一個住上新房子的人。客廳里鮮艷的地毯是村干部給老人送的,漂亮的沙發和電器是工作組給買的,住村干部還在院子里給老人種下三棵葡萄樹。即將離別了,工作組又急著張羅老人家電視天線的事情,確保工作組給老人買的電視機能收看到全部電視節目。
“你們走了,還會回來看我們嗎?”“你們就是我們的親人,走了也別忘我們。”“記得這里有人牽掛著你們。”……看見工作組干部,大家圍了上來,依依不舍地說著心里話。
56歲的村民米熱瓦南艾拉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錦旗說:“一年來,你們為我們做的事,我們都看到眼里,記在了心里。你們幫我們亮化了村委會,建起了育苗中心,傳授了致富手藝,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住村一年來,我們和這里的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達哈拉村就是我們的第二故鄉。”離別在即,住村干部也是戀戀不舍。
為了把這些未完成的工作繼續干好,工作組成員木塔里甫阿不都熱依木主動要求留下,為達哈拉村群眾的美好生活繼續努力。
花帽送別哈密地區天山鄉水亭村
離別前的一大早,水亭村的老百姓就把住村點圍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知道你們這批工作組快要離開了,我們專門給你們每人定做了一頂維吾爾族傳統手工繡花帽作為禮物,今天特意來送給你們!”斯坎旦代表同行的村民向工作組隊員說道。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貴重的禮物,村民們只是用最樸實、最具民族特色的感謝方式,為8位住村干部戴上了充滿情感的繡花帽。心里,這一頂頂繡花帽飽含了工作組和村民之間難以割舍的信任,更蘊含著深切情感和依依不舍。
真舍不得你們走阿克陶縣喀熱克其克鄉博斯坦村
2月16日,阿克陶縣喀熱克其克鄉博斯坦村村委會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村民飽含深情,來為州委組織部住博斯坦村工作組送行,依依惜別的畫面感人肺腑,村民們久久不舍離去。
天剛蒙蒙亮,得知工作組即將結束住村工作要離開村里,博斯坦村村民就自發來到村委會,拿著自家種的核桃、晾曬的葡萄和煮熟的雞蛋等為工作組送行。村民們紛紛拉著工作組組長玉麥爾江的手流著淚說:“工作組要走了,真舍不得你們,在生活上你們幫助了我們很多,走之前,還不忘來慰問我們,給我們來了黨和政府的溫暖,真的很感動,所以也請你們收下這些土特產,經?;貋砜纯次覀?rdquo;。
一年的工作雖然不長,但已經在喀熱克其克鄉老百姓心中扎下了友誼的根基,盡管歡送會很簡短,鄉親們卻久久不愿離去,還爭相與工作組的同志們握手、擁抱、合影,“真舍不得你們走,要常回來看看呀”這句話一直掛在送別百姓的嘴中,一直不停的重復著。
咱們永遠在一起庫車縣牙哈鎮博斯坦托格拉克村
2月14日下午,蔚藍的天空下,庫車縣牙哈鎮博斯坦托格拉克村村委會大院內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村民們自發聚集在一起,為來自油田的親人們送行。
下午4點,歡送會正式開始。“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兄弟姐妹是一家……”阿斯古麗一曲高亢的《愛我中華》,將歡送會一開始的氣氛就帶向高潮。第4個節目是小品《感謝塔里木油田的工作組》。村民阿孜古麗和哈麗切古麗講述著住村工作組一年來給村民辦的一件件好事。阿孜古麗動情地流淚說道:“我們原來沒有自來水,沒有通電,沒有寬敞的馬路,沒有自己的村委會。是誰給我們帶來了這些,是你們,塔里木油田來的住村工作組,你們是我們的親人。”
很多村民流著淚,將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獻給住村工作組一行人。住村工作組組長買買提烏斯曼同樣熱淚盈眶,雙手接過阿孜古麗和哈麗切古麗代表村民敬獻的錦旗,感慨道:“這是歡送的時刻,也是歡樂的時刻。我們的離開是暫時的,第二批住村人員很快就會來到這里。油田會一如既往關注博斯坦托格拉克村的發展,祝愿你們今后的生活更美好。”
這些都只是第一批住村工作組的縮影,住村干部新老交替,像這樣感人故事還有很多……(本文編輯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