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是實現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所在。必須著眼建設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堅持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今年的省兩會上,省長張慶偉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明了未來5年我省轉型發展的推進路徑。
連日來,“轉型升級”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詞。他們認為,當前我省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就是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破難題——
分類處置“僵尸企業”,確保完成壓減煉鐵1000萬噸、煉鋼800萬噸的年度任務
“河北太行鋼鐵集團重組搬遷改造項目1月5日動工了,這意味著由我們公司牽頭,整合重組其他4家鋼鐵企業成立的這家新公司,正式告別武安主城區,落戶武安南洺河工業園區。”省人大代表,明芳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姚明芳帶來的這一消息讓人振奮。“搬遷改造絕不會新增1噸產能。”姚明芳介紹,這一項目是在完成武安市承擔的鋼鐵產能壓減任務的前提下,通過產能置換完成的。
嚴控鋼鐵產能,關乎我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能否順利推進。今年,我省化解過剩產能已經到了攻城拔寨、啃硬骨頭階段,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落后產能基本已經出清,接下來的工作將更加艱巨。
“破解難題不僅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更需要籌劃切實有效的路徑。”省人大代表、省發改委主任陳永久介紹,今年,我省將把分類處置長期虧損、負債過高、停產半停產時間長的“僵尸企業”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牛鼻子”,研究制定“僵尸企業”處置方案,堅持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圍繞解決人往哪走、錢從哪來、債由誰擔,一企一策,引導“僵尸企業”平穩退出。“通過嚴格依法依規執行淘汰標準,運用差別電價水價、環保執法等措施,以減量替代、超量置換壓減產能,今年我省將確保完成壓減煉鐵1000萬噸、煉鋼800萬噸的年度任務。”
淘汰落后的、不適應發展的產業、產品、生產能力,矯正要素配置扭曲,這正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而要在“去產能”的同時,我省的傳統產業更期待用先進技術加快改造提升,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以擴大有效供給。省人大代表、河鋼集團總經理彭兆豐介紹,通過近4年的技術改造,我省鋼鐵產業格局正發生逆轉。如今,汽車家電板、高強鋼筋等高端鋼鐵產品正在成為“河北鋼”的代名詞,高端、高價、高效的“三高”產品占比達到57.5%。
“推進技改調存量,要分業施策精準發力。今年,我省將在全部規上企業中廣泛推行新一輪技術改造,推進千項技改升級工程。”省政協委員、省發改委副主任宋立民介紹,在轉型方向上,我省將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引導社會資金等要素投向。在改造重點上,圍繞改工藝、改裝備、改產品和改管理,推進技術改造由設備更新為主向生產全過程改造轉變。在升級路徑上,把握智能制造、“互聯網+”協同制造、服務型制造、綠色制造和品質制造五條路徑,制定跟進、趕超的技術路線圖和時間表。
補短板——
一手抓高新技術企業頂天立地,一手抓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
壓產能、治污染,勢必會收窄我省產業發展空間,影響經濟增速。代表委員們認為,要避免發展動力青黃不接,我省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以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資源消耗為主要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依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培育經濟發展新的動力源。
相關調研顯示,我省新興產業規模尚小,企業數量少,整體存在結構單一、鏈條短、上下游配套弱的現象,產業集中度較低。2014年,全省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281家,不到全國總數的3%,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是天津的1/4、山東的1/3、河南的1/2,缺乏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重量級領軍企業。
產業規模偏小的背后,是創業創新活力的不夠。省政協委員、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介紹,2014年,我省R&D(研究與開發)投入占GDP比重為1.07%,居全國第20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2個百分點。全省研發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的比重低于全國5個百分點,科技成果轉化率為1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目前,我省多數領域關鍵技術來源于外部,在品牌和標準制定上明顯滯后,整體處于創新價值鏈“微笑曲線”的低端。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保住存量,而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得做優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塊增量。”省人大代表、省科技廳廳長王志欣表示,今年,我省將依托中國技術交易所、北京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北大創客訓練營在我省設立分中心,在條件成熟的設區市設立工作站,形成連通京津、貫通全省、線上線下互補的成果展示中心、技術交易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創業培訓中心。圍繞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支持各市建立科技投融資機構,完善科技金融風險補償和風險共擔機制,構建多功能、多層次、多方面參與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通過建設“四中心、兩平臺”,打造京津冀互聯互通、共享共用的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平臺。
“要壯大創新主體,必須一手抓高新技術企業頂天立地,一手抓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王志欣介紹,今年,我省將按照畫好產業發展地圖、抓好產業鏈創新、促進產業垂直整合的思路,著力在新能源、高端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領域,培育壯大發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按照規模進一步做大、實力進一步做強、結構進一步做優的要求,實施苗圃工程、雛鷹工程、科技小巨人工程、新三板上市工程,在政策、資金、人才、服務等方面進行梯度培育、差異扶持,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
增后勁——
深化簡政放權、工商登記、投融資等改革,最大限度釋放市場活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去年年底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新詞兒”,同樣成了今年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詞。
“當前,唐山的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表面上是產能過剩造成的,實際上是有效產能即有效供給不足造成的。”省政協委員、唐山市曹妃甸區政協副主席王立功認為,唐山鋼鐵、陶瓷、水泥等行業產能很大,但是有效供給、高端供給不多。最典型的就是豐潤動車城的中國中車需要的耐候鋼需要從遠在千里之外的寶鋼、武鋼購進,光運輸成本就要每噸多出50元,鋼鐵產能非常集中的唐山竟然無法滿足本地企業的鋼鐵需求,是典型的供需錯位。只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唐山的畸形產業結構才能有效改變。
產業轉型升級,連著消費和供給。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國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對我省更具針對性和指導性,是我省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也是我們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選擇。省人大代表、省社科院副院長彭建強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還是要落到改革上,能否取得重大突破,政策舉措是否對路有力,將決定我省經濟動力轉換的成敗。我省應在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降低企業稅率、推進財稅金融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方面盡快出臺一系列長效措施,推動我省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用強有力的改革,為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增加后勁。”陳永久表示,今年我省將繼續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深化簡政放權、工商登記、投融資等改革,進一步加大對省政府部門審批事項的取消和下放力度,最大限度釋放市場活力,落實好注冊資本登記、先照后證改革,全面推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
去年,國家確定在部分區域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我省依托石家莊、保定、廊坊三市率先探索,深入推進。陳永久介紹,今年,省發改委將支持石家莊、保定、廊坊在人才環境、創新體系、成果轉化、融資、資本市場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的動力轉換。
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宋立民介紹,今年,我省在重點項目的要素保障上,將優先支持有回報、不新增過剩產能的產業項目,優先支持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的項目,優先支持促進縣域經濟增比進位的項目,注重投資效益,試行畝均產出、畝均稅收、單位能耗和排放核定等后評價及考核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