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全國兩會經過前期緊鑼密鼓的籌備,已經在北京拉開帷幕。人大會議和政協會議,對國家而言,是商國是,畫藍圖,對人民百姓而言,則是道心聲,說夙愿。參加兩會的代表能否真正將百姓心聲傳達出來,還需把功夫下在平時,真正走進人民心中,才能代表人民發聲。
兩會代表委員來自不同領域、不同階層,代表不同人民的利益,大多數代表都能夠履行職責,為百姓吶喊,為群眾謀福,將百姓心聲傳達到兩會。但是,仍有些地區存在代表“不代表人民”的現象:有些不負責任的代表,發言稿復制粘貼,自認為投機取巧省了事,實則驢唇不對馬嘴,鬧笑話。有些代表,提案觀點、行文措辭均由下屬代勞,在其位不謀其政,百姓所思所盼他哪里又會知道呢?還有些地區,準備提案四五個,年年交替念,說是“反正去年念的啥,誰都不記得”。試問,這樣的代表委員,怎么會把百姓呼聲傳達給兩會呢?
百姓是我們這個國家最基本的“細胞”,百姓的意愿得不到表達,國家機能便不能正常運作。而兩會作為最能傳達百姓想法的渠道,就應該保證百分百有力、響當當有效。那么,如何才能讓百姓呼聲真正傳達,如何讓兩會真正聽到百姓聲音?筆者認為,既要有負責任的“好代表”,又要有下功夫的“勤調研”,才會聽到百姓“真聲音”。
溪水干不干凈,還要看源頭,在選代表時,要切實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多方面進行考核,保證其可以真正代表民意,要杜絕“有人有權有拉票”就能當代表的怪現象,讓真正想替民說話的人走入這個圈子,讓有利要圖,有私欲者遠離這個位置。要嚴格標準,狠抓典型,讓不負責任者無處遁形。
了解真相才有發言權,能不能真正代表民意,還需要真正走進人民中。坐辦公室辦公,或者在家中看報紙,都不可能透徹地了解到基層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這就要求代表們多出去走走看看,去田間地頭,去商店集市,去車間里,去工地上,去一線了解農民想什么,小販想什么,工人想什么。另外,要利用多種形式了解百姓呼聲。各級政府應充分利用電子政務平臺,提前設兩會專欄,讓百姓在家中就可以通過問卷提交或者留言將心聲反饋給政府。政府工作人員更應該重視起來,悉心整理數據,將百姓關心的大事小事梳理載冊,讓代表們的發言與百姓心聲劃等號。
兩會是全民期待的“國之大事”,更是“民之好事”,只有拋開面子凈化圈子,放下架子甩開膀子,不做“老子”做“民子”,才會讓兩會不摻任何雜質地傳達百姓呼聲,才會讓兩會真正成為人民當家做主的有效渠道。(吳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