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工作法”實現與29萬黨員群眾面對面,新聞發言人開博“自帶標簽”親和發言,副省長微博向網友真誠道歉“有話好好說”……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網絡平臺成了社會生態與公民心態的“放大器”。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億,超過半數中國人通過手機等移動通訊工具接入互聯網。面對這樣的現實,愿意上網的官員越來越多,但真正能駕馭網絡的仍然十分有限。一些官員在網上一開口,很容易就掉入了禍從口出、惹是生非的“怪圈”。
官員網上發聲,如何才能更有底氣、更加順暢、更有實效?
有溫度、有風度、有力度的“暖互動”,日益成為官員網上發聲的“通行證”,打通了官員與互聯網相隔的“最后一公里”。
網言網語,緊接地氣
表達親民有“溫度”
早起的人,會在6點左右讀到他的博聞播報;晚睡的人,會在他的微博上聽到伴著晚安道別的音樂聲。中央政法委政法綜治信息中心主任陳里的每條微博,都帶著特有的“陳氏基因”。如今,他的微博已積累了2500多萬“粉絲”,成為深受網友喜愛的官員“大V”之一。
放下身段、緊接地氣,恰當使用網民喜聞樂見的“微語言”,積極發聲、大方回應,成為官員上網的基本“通行證”。
被博友們稱贊“真性情”的原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的微博,簡介為“回歸自然、恢復野性,誰破壞環境就跟誰玩命”。這副環保衛士的“較勁兒”姿態,贏得諸多網民的好感。談及“織脖”策略,他認定一條:“不懂就是不懂,學。錯了就是錯了,改”。鏗鏘篤定,收獲一片叫好聲。
網上互動實踐中,官員親和力十足的個人風格,頗受網友歡迎。
原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惠創新發文方式,每一條微博都自帶“標簽”:“惠說北京”“惠提醒”“惠關注”“惠感言”……親和、貼近。許多網友評論,“聽了很舒心”。
“中獎的朋友們看看,好事(柿)來了”,鄭州市供銷社主任劉五一,就這樣俏皮地利用新媒體推廣當地農產品:“時尚與自然的饕餮盛宴,你怎么能錯過呢?”他的微博以輕松活潑的口吻、接地氣的表達,吸引網民圍觀,將鄭州的農產品推向全國,創造了銷量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