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培云(左)和石耐群向大家展示美麗的侗錦。中國青年網記者吳楚攝
“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勇于擔當。”在恭城書院里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的通道侗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印宇鷹這樣總結“通道轉兵”的精神價值所在。“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需要傳承這16個字的精神!”
據印宇鷹介紹,通道縣當前的發展也是本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傳承紅色文化,舞活旅游龍頭,決勝精準扶貧。“保護好紅色圣跡,講好通道故事,不僅能讓老百姓提振精神、凝心聚力,對于發展旅游業也有明顯的拉動效果。如今我們這里不僅有在外務工的青年因家鄉工作機會增多而返鄉創業,也有不少能人大戶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歐瑞凡就是縣委書記提到的“能人大戶”之一、呀啰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記者見到的她,風風火火,說話爽快、做事麻利。
“不能讓老祖宗傳下來的美麗的技藝丟失。”憑借這樣一個簡單的信念,7年前歐瑞凡放棄了縣文化局的工作,全心全意傾注在侗錦的保護和傳承。
“苧幅參文秀,花技織均勻,蠻鄉推髻女,亦有巧手人。”侗錦是中華瑰寶。純手工的技藝,侗族婦女一代傳予一代。
“侗錦很美,但織得很慢,熟練的話,一天也僅僅能織幾寸。”歐瑞凡向中國青年網的記者展示一塊侗錦桌旗,長度1米7左右,19道大大小小的工序,需要織2個月!然而花紋細密繁復,精巧又質樸的美感,令在場所有記者驚嘆不已。
從“侗錦傳習所”的創辦到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僅花了2年多的時間,如今基地有300多位織女,采用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69歲的石培云是一位“資深織女”。老太太不會說普通話,只能用侗語表達,靠翻譯與記者交流:“原先都是自己用什么就織什么。要用一條手帕啦,就織一條,哪里會想到要去賣……”
石老太太原先靠種些作物、養雞養鴨換得一些收入,一年大概三四千元錢,而自打加入“侗錦傳習所”之后,憑借著精湛的織錦手藝,年收入能達到四萬元左右,翻了10倍不止。
85后的石耐群是石培云的侄女兒,一位美麗的侗族姑娘。“從小就看媽媽、姨媽、姑媽們織侗錦,但我不怎么會。長大了,反而覺得這些傳統的東西很有意思,也學會了一些。”她如今在呀啰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做管理工作,負責從織女手里收貨、驗貨和銷售。
“‘呀啰耶’在侗語里的意思就是吉祥如意,類似于藏語里的‘扎西德勒’”,石耐群靦腆一笑。在網上搜索“呀啰耶”會跳出公司的網站,界面素美而有古風,宣傳侗錦文化、展示侗錦產品、互聯網銷售一條龍。
一天僅能織幾寸、緩慢而珍貴的傳統手藝與風馳電掣的互聯網電商相結合,交織出一曲幸福的小康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