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一個人手里捧起的是什么,閱讀都是向上的力量。開卷有益,開機也可以有益;傳統閱讀形塑人的氣質,新興閱讀也能給人智慧啟發。
這個周日是第二十二個世界讀書日。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一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較2015年增加了0.02本,手機閱讀率達到66.1%,已經連續8年增長??偟膩碚f,手機閱讀率高漲,而圖書閱讀率增長緩慢。
萬物皆流變。從龜甲、獸骨到金文、竹帛,從泥板、紙草到網絡、電子,文字的載體變遷,影響著閱讀的變遷,也影響著人類精神的生長。在這個信息爆炸、時間碎片化的時代,有人留念油墨香味,有人親近電子書、網絡、ipad、手機,形式不一的閱讀,正是時代的一種異彩斑斕。
無論一個人手里捧起的是什么,閱讀都是向上的力量。開卷有益,開機也可以有益;傳統閱讀形塑人的氣質,新興閱讀也能給人智慧啟發;數字載體帶來閱讀的各種隱憂,紙質書籍良莠不齊,也未必一定就能貢獻于一個人的心靈家園。閱讀與其說是外假于物,不如說是內求于心,手機閱讀率和圖書閱讀率的反差,帶給人們閱讀形式上的比較,更當激起閱讀質量上的思考。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閱讀帶給人物質主義的無限遐思,但它的本質是連通精神,閱讀是精神生活的入口。
曾國藩有言,“茍能發憤讀書,則家塾可以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均無不可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這說的是閱讀可以千姿百態。有位作家講,特殊年代、困難時期,有的人身心垮了、疲乏無力,有的人仍然精神挺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停止讀書,閱讀給予他們慰藉,幫助他們補充知識、充實生活。也曾聽年紀大的人回憶,上世紀80年代,風氣日開,排隊買書的場景,不亞于貧乏年代排隊買物資的熱鬧景況。
今天的人們,早已告別書荒年代,海量的出版物,創新的閱讀介質,鋪展開無比豐富的閱讀世界。但不能否認,有的人精神生活的入口或雜草叢生,或銹跡斑斑,或干脆封鎖——每天這么忙,壓力這么大,哪來的時間讀書;應酬交際、推杯換盞,心有余力不足……浮躁之氣、功利之氣濃厚,心為物役神失所,對閱讀提不起勁、不感興趣。
對個體,閱讀是一件私人的事,對一個國家和社會,閱讀則承載著精神追求與價值取向,呈現出文明的高度。一個人不論身份地位如何,所讀之書或龐而雜,或慢而精,或油墨紙香,或電子數碼,總可以找到打開精神生活入口的方式。一個地方、一座城市,或設立有品質、豐富多樣的書店,或在公共空間涵養閱讀氛圍,推動閱讀成為日常的公共生活方式,也總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說,我們以何種方式對待閱讀,決定我們能贏得多少精神的收獲,收割多少文明的果實。
世界攝影史上有一張引人深思的照片。1940年的10月22日的倫敦,荷蘭屋圖書館剛剛被德軍轟炸,三個頭戴禮帽的英國紳士在廢墟上安靜地讀書,這三位讀書人,向人類展示了巨大美好的存在。時間的河流奔騰向前,人類知識的版圖不斷加厚,無論我們閱讀什么,用什么閱讀,如何打通閱讀這個精神生活的入口,如何讓閱讀這一向上的力量活力無限地生長,需要我們用心去回答。
(作者系湖北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