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互聯網日漸興盛,我們正進入新媒體統治的時代,互聯網是否會扼殺紙質書籍?紙質書籍閱讀又是否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
4月20日下午,“書香湖南·閱讀因你而美”2017年世界讀書日主題活動在紅網演播中心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吳子林分享了他對全民閱讀的看法。他呼吁大家多讀無用的書,做有用的人,善用背脊讀書,重構文學閱讀的意義境遇。
每年世界讀書日臨近時,“閱讀危機”總會成為各界人士談論的話題之一。“所謂的閱讀危機,一方面在于人們不讀書,另一方面則在于不正確地讀書。”吳子林表示,閱讀是一種個體的活動,是閱讀主體通過閱讀建構起一個屬于自我的意義世界。同時,閱讀需要理解,即進入文本世界和對書中價值觀的認同。
如果說自我是生命的具體呈現,它使人從自然存在中超拔出來,那么,自由個性則是自我的最高成果。吳子林認為,閱讀文學所得到的精神享受和自由感,是其他東西無法替代的,“一切真正的文學,都是人類自我意識最適當的表現形式。”同時,吳子林說,理解文學作品的意義就是結合我們自身的境況,將它組合進每個人的自我理解之中,通過另一種自我的可能與自我對話。
“紙質閱讀不會消亡。”吳子林呼吁大家擯棄干枯的理性主義闡釋,學會去更多地看,更多地聽,更多地感覺,用背脊真正地接觸、領會書籍中最有興味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