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一些年輕作家的青春書寫被指局囿于“風花雪月”或“私人體驗”,文學視野顯得瑣碎窄化。眼下,一批聚焦互聯網創業創新題材的小說,跳出了此前千人一面的小情緒、小天地,將目光投向廣袤創業地帶中同齡人的奮斗故事,作品打上了鮮明時代烙印,呈現出社會的多元面貌。
比如,新鮮出爐的今年4月號《人民文學》,頭條“現場”欄目刊發了年輕作家彭揚的現實題材中篇小說《故事星球》,從青年創業視角摹畫年輕人投身文化產業潮流的韌性成長;無獨有偶,“互聯網+”創業小說《網絡英雄傳前傳:光未盛》剛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作者郭羽、劉波、清歌記錄了一群學子青蔥歲月投身商業實戰的雄心。
中國在長高,中國故事亦應如是。有資深出版人注意到,當寫作者以青春經驗書寫引發同齡人共鳴與追捧后,往往要面對更復雜的城市或鄉村歷史題材,包括互聯網創業創新主題,都需在個人有限經驗之外,敏銳捕捉新媒體熱點、融入鮮活扎實的奮斗實踐細節。如何有效與時代對話共振,對年輕創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既“潮炫”又有日常細節,令作品有趣、有光
《人民文學》雜志主編、評論家施戰軍談到,放眼當今中國,為美好夢想孜孜以求的創業探索者們并不在少數,這些各具神采的角色,光靠日益窘迫的“閉門造車”是冥想不出來的,需要更多作家躬身現實去探尋塑造。
有的小說正提煉自作者的親身創業經歷,與團隊成員的摸爬滾打、創業之旅的個中苦樂,都為作品注入了第一手素材,現實還原度頗高。作家彭揚寫小說的同時,就職于一家文化創意公司,與時下流行的“IP”打交道,從事優質故事版權的搜集、購買和運營;《光未盛》中談及的黑客攻擊、商標官司、合伙人意外、對網絡商業模式的觀察,也與作者的互聯網業內實戰密切相關。但是,僅僅在文字中“翻版”現實經歷還不夠,小說反映創業百態的同時也提出了思考:在爭分奪秒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如何有所取舍?揚帆后的磕磕碰碰如何轉化為人生養分?
這一突破在評論界看來是尤為可喜的。以《故事星球》為例,施戰軍作出遞進式解讀:可當作創業怪咖的“經書”,作品對科幻文學的熟悉程度、對前沿科技的新穎應用開發能力,是其底氣,這份愈挫愈勇的成長史,令作品有料、有型;語言、故事、人物、情境既“潮炫”又有日常細節,令作品有趣、有光;在想象力一路盛放與目標延展的顛簸中,要做“干凈公司”的有所秉持、不做“土豪”的有所謝絕,是其態度,也是時代與青年相契合的能量,令作品有神、有力。
當人們問起,年輕人的夢想有多大? 《故事星球》給出了“大得剛好可以實現”的答案。讀者能從主人公阿信等角色身上一瞥青春心路演變,小說尾聲的隱喻水到渠成———“每個人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偉大生活,他從猶疑的列車上走下,站在理想的站臺上,盡管脆弱的汽笛不斷嘶鳴,但他仍然緊緊握著這生活的手提箱。他很篤定,沒有什么會讓他退縮了,他走向眼前的漫漫長路……”
青春書寫不再單一,理想的光芒在閃耀
當作家敢于直面鮮活現實題材時,青春書寫也擁有了更具鋒芒和銳氣的定義。在《作品》雜志社社長楊克看來,嶄露頭角的年輕寫作者優勢明顯,他們大都視野開闊多元,既受國內外經典文本的影響,也汲取了動漫、電影、音樂等大眾流行文化的營養,成長于網絡時代的年輕人,對于互聯網創業元素也更加信手拈來,其思維邏輯與時代節奏緊密合拍,文學面貌相對豐富。
成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90后作家顧傾城曾直言,有的年輕作家過于娛樂至上,拼湊出的心靈雞湯和百科體圖書,或許能獲一時之利,但終究會被優勝劣汰。如今,這些即將邁向或剛抵達而立之年的作者們,文字中奔騰的不止是熱血荷爾蒙,也關乎世間痛癢,他們在積極參與現實生活、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漸漸跳出原有寫作慣性,不滿于僅僅呈現青春的單一切面,深入觀察思考互聯網時代年輕人的切身處境與創新動力,文字也更令讀者信服。
比如“互聯網+”創業題材小說《光未盛》此前在電子書閱讀平臺“咪咕閱讀”上發布時就贏得不少網友熱評,這部作品聚焦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從白手起家籌措資金,到敢闖敢試,字里行間飽含青春的笑與淚。寫到畢業后結伴穿越澳洲無人區之旅,那份心系夢想的激情令人動容:“當能看得到燈光重新穿透黑夜照亮前行的路面時,他們都深深地吁出了一口氣,他們的靈魂也像吐出了瞬間吸滿的黑。他們重新用歡呼與尖叫感恩了生命的美好。從那以后,很多個黑夜里,每當被命運殘酷地壓得喘不過氣來時,郭天宇總會想起這段時光。這是他們一生中第一個約定成真的時候,他們的艾爾斯巨巖之約。”跌宕的筆法沒有回避創業的艱難曲折,真實而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