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5月16日電題:養老金第三支柱崛起金融業市場機遇向好
新華社記者黃鵬飛、劉慧
“個稅遞延商業養老保險政策試點是我國第三支柱建設的有益探索和突破,有效彌補了第三支柱長期以來缺乏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的缺憾。”在16日于福州舉行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養老金與投資”論壇上,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如是說。
今年5月起,我國在上海市、福建省和蘇州工業園區啟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作為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如何服務改革大局?養老金資管主力由誰承擔?個人與市場如何實現共贏?不少業界專家在此次論壇上進行了解讀。
加快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正當其時
當前,我國已初步形成國家基本養老、企業補充養老和個人補充養老相結合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但發展不均衡問題仍然存在。
李超指出,目前我國養老金高度依賴國家基本養老保險,財政負擔大,而企業年金覆蓋人群僅有2331萬人,個人補充養老發展也相對滯后。“建立政府、單位、個人責任共擔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是實現養老金可持續性的關鍵。”
“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解決的是養老保障有沒有的問題,第二、第三支柱則需要著力解決好不好的問題。”人社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局局長唐霽松介紹,目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三大支柱占比依次約為78%、18%和4%,這離世界銀行的建議標準仍有較大距離。
唐霽松認為,此次試點將有利于激發金融市場活力、促進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制度發展完善,并進一步提高參保者養老收入。“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進入了加速期。”
公募基金將扮演更加積極角色
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以支持公募基金行業服務個人投資者養老投資。在此次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中,公募基金也被業界視為未來個人養老賬戶投資的穩健選擇。
李超介紹,目前全國16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基本養老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合計超過1.5萬億元,市場份額占比超過50%。以社保基金委托公募基金管理投資為例,其2001年以來取得了年化8.4%的收益率。
李超指出,目前證監會已加強了相關制度供給,如2016年推出的基金中基金(FOF)、近期即將推出的養老目標基金,都將為不同投資者提供差異化選擇。
因長期穩健的收益特點和相對嚴格的監管制度,公募基金也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養老金投資的穩健選擇。
匯添富基金董事長李文說,當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僅有45%左右,遠低于世界銀行建議的70%以上標準。公募基金可以為個人養老金投資提供長期、穩健的較高收益,正符合當前市場需求。
南方基金總經理楊小松則認為,傳統養老保險產品風險低,但也相應犧牲了收益率。相比之下,目標風險基金、目標日期基金等基金模式更為靈活,可以更好適應個人風險取向和投資時間選擇。
科學投資有助于市場和個人“雙贏”
“科學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安排,有益于個人分享國民經濟增長成果,同時促進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國強民富。”李超說。
李超表示,一方面,個人養老資金通過資產管理機構進行長期投資,能夠有效緩解當前金融體系短期資金匹配長期資產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問題。另一方面,專業資管機構將個人養老金等長期資金有效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可以更好提升經濟社會運行效率,也讓發展的紅利更好惠及社會大眾。
“養老問題的核心就是金融問題。”興業銀行副行長陳錦光表示,成熟的養老金融體系不僅有助于增加國家的養老資產儲備,也能夠提升居民未來購買養老服務的支付能力。在未來,商業銀行與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應當更好地開展合作,共同完善制度設計與業務推廣。
富國基金總經理陳戈則表示,當前基金、股票市場投資標的十分龐雜,市場收益情況差異巨大,而個人養老金投資往往講究安全、穩健,更應注意規避“尾部風險”。他建議,養老金投資應避免由個人專業知識不足、投資策略不成熟產生的風險,宜更多借用專業機構代理服務,做出更為科學理性的投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