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香港有個“毛筆世家”
來源: 新華網  
2018-07-01 15:31:45

  香港九龍土瓜灣,一條不太起眼的小街。“香港毛筆博物館”,金字招牌,赫然醒目。

  推開玻璃門,里面暗藏乾坤:四面展架上珍藏著玉石、鯨魚牙齒、飛鼠毛、馬鬃毛等材料制成的毛筆,館內正中匾額下方,懸掛著一排大幅老照片,那是張家曾太祖父張鼎龍和六代制筆傳人的畫像。一條長案上擺著各式制筆工具,一位蓄須長者正坐在案前制作毛筆。

  這位長者是清朝宮廷制筆手藝第五代傳人張虹霓。他繼承先祖?zhèn)兊闹乒P技藝,在香港這家創(chuàng)辦40多年的毛筆博物館里,延續(xù)著“毛筆世家”的家族傳承。

   “嘉慶年間,曾太奶奶9歲入宮學習制筆”

  張虹霓從柜中取出一個古色古香的長方形紫檀木盒,盒面刻有12生肖浮雕,盒中用紅布裹著一枝青銅筆桿的毛筆,筆頭散開呈菊花狀。

  “這是我曾太奶奶的手藝,我們家的傳家之寶,清代道光皇帝御用的‘大清一統(tǒng)’筆。”撫著傳家寶,年近70的張虹霓口音中還帶著京腔京韻。

  張家制筆素有家學。張虹霓曾太祖母張楊氏是滿族人,9歲被選入沈陽故宮學習制作毛筆。心靈手巧的她很快發(fā)現用卷煙的方式制得的筆頭更精細順手,于是,張楊氏憑借一手輕攏慢捻制成的“大清一統(tǒng)”青銅菊花筆頭毛筆,得到了清代道光皇帝的贊賞,并用作朱批御筆。

  張虹霓的曾祖母張陳氏善制湖筆和胎毛筆,祖母張段氏精通胎毛筆,母親張翁氏則涉獵各類毛筆。張虹霓生長在制筆世家中,自幼耳濡目染,對制筆的熱愛也悄然萌發(fā)。年幼的張虹霓說服祖母教他制筆,打破了張家制筆技藝傳女不傳男的傳統(tǒng),7歲時便師從祖母和母親,開始學習制作毛筆。

  上世紀70年代,一對賀喜胎毛筆重燃制筆熱情

  “這是我來香港做的第一對兒胎毛筆。瞧,龍衣蟒袍,多吉利!”張虹霓從展架上取下一對筆桿以蛇皮裝飾的胎毛筆,回憶起他當年到香港后如何重拾制筆熱情。

  張虹霓1969年來到香港。為了宣傳毛筆制作技藝,他在不同路口擺攤,參加各類活動。但彼時香港無人重視毛筆制作,苦于無法維持生計,張虹霓轉而在一家制鞋廠做學徒學習制鞋。

  1970年,張虹霓鞋廠老板的兒子出生,大擺滿月酒。按規(guī)矩,員工得為老板包個大紅包,以表“孝敬”。揾食不易,一個月只得280港幣的張虹霓實在拿不出150港幣的禮金。苦思冥想中,他靈光一現,何不用家傳制筆技藝做一對金色蛇皮“龍衣蟒袍”胎毛筆?老板見到這對精心制作的胎毛筆大喜,卻不知這位20歲出頭的年輕人,竟是滿清宮廷制筆世家的第五代傳人。

  正是這對金色蛇皮胎毛筆,讓張虹霓的毛筆制作工藝走進了大眾視野。越來越多人請張虹霓制作胎毛筆。隨著名氣越來越大,生意也越來越好,張虹霓搬到鞋廠天臺的一個小單間,自立門戶,專心制筆。

   “80后”制筆人:傳統(tǒng)與現代混搭

  不同于其他毛筆的古意,博物館一個展架上的毛筆極具現代氣息——一只只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白色筆桿,上面插著傳統(tǒng)毛筆筆頭。張虹霓告訴記者,這是伯裘書院學生的作品。“學生們都不拘泥于老手藝,他們用新技術制筆。”

  為了提高香港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及書畫的能力,伯裘書院舉辦了有關毛筆制作及書法學習的活動,并邀請張虹霓先生擔任顧問和導師。張虹霓會與學生們分享毛筆制作的方法,他說,“以后希望向更多香港中小學推廣毛筆制作工藝,弘揚中國毛筆文化。”

  令張虹霓欣慰的是,兒子張振宇繼承了他的毛筆制作技藝,成為張氏制筆技藝的第六代傳人。

  “我自小生長在制筆之家,對傳統(tǒng)毛筆制作技藝耳濡目染。我希望通過賦予毛筆新的寓意,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張氏制筆第六代傳人,張振宇任重道遠。

  現如今,張虹霓致力于豐富毛筆博物館,他組織“一人一筆一故事”項目,向社會各界征集跟毛筆有關的人和故事,修復、收集毛筆,并于今年3月和6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辦了與毛筆文化相關的展覽,矢志不渝傳播和拓展與毛筆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
責任編輯:王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