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為銘記上海產業在艱難中起步,在探索中發展,在新的起點上揚帆再啟航,傳承上海產業工人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黨委與人民網上海頻道、上海廣播電臺、解放日報社,聯合推出“改革開放再出發,上海制造新征程”主題報道活動。活動貫穿全年,在人民網上海頻道、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黨建網、“上海經信委”、“人民網上海”微信公眾號、上海廣播電臺990早新聞、《今晚》欄目等平臺陸續推出。
移動通信從3G到4G,即將迎來5G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蓬勃興起;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近幾年,信息通信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上海也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誰曾想,80年代,一個上千人的工廠只有一部電話,外面來個電話要用廣播找人。1980年,全國公眾電話網的容量僅為435萬門,電話用戶僅有369萬戶,這個數字還不足美國1905年的水平。當時我國的電話普及率僅為0.38%,即一百人中擁有不到半部電話。
“企業隨著改革開放應運而生。”80年代,全國最早一批大型中外合資企業在上海設立,上海貝爾肩負著國家使命與責任,開啟了中國當代信息和通信產業發展的序幕。目前,中國通訊設備制造商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上海貝爾作為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如何完成自主研發、自主創新?
引進程控交換機實現從無到有
“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出臺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活動正在各個方面展開,但通信的瓶頸現象十分明顯。”曾任上海貝爾公司董事、常務副總裁馮大慈回憶道,“1980年,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還沒有一臺程控機,長途電話交換機僅有JT801剛投入使用,其技術性能遠不能滿足國際電話通信的業務需求。”
“引進程控交換機生產線工程項目。”當時,郵電部做出重要決策并且走出國門,尋求合作伙伴。然而,“引進”談何容易,80年代,西方很多發達國家都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戰略物資和高科技的出口禁運和貿易限制,談判屢屢受阻。
比利時的貝爾公司最后同意技術轉讓談判,合營合同的談判前后歷經了多次,從1980年開始接觸,經過三年有余的中外多方努力,1983年7月30日,上海貝爾與ITT貝爾比利時公司合作程控交換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訂了上海貝爾電話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合營合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出席了簽字儀式,我國程控交換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1983年7月30日,上海貝爾電話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合營合同簽字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上海貝爾供圖
1984年1月1日,上海貝爾掛牌成立;1985年10月1日,國內第一條程控交換機生產線宣告投入生產;同年12月16日,中外方高層領導出席上海貝爾公司的開工典禮。從此,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萌發了中國當代信息和通信產業的幼苗。
S1240程控交換機這顆“幼苗”在發展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即上海貝爾公司的訂貨很少,大量的外國交換機趁機打入中國市場。訂貨不足又造成了產品成本高,缺乏競爭力。
“價格過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產品不能按用戶要求及時交貨;初期產品不成熟、不完善,即使已經交貨的設備卻不能按要求投入使用。”馮大慈說,創業之初的上海貝爾公司入不敷出,財務狀況嚴重虧損,1987年瀕臨停產的危險境地。
1988年3月,朱镕基在上海貝爾電話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國產化現場會上指出,只有實現了國產化,才可以減少使用外匯,降低成本,國產化的元器件必須是高質量的,國產化的核心是專用大規模集成電路。
股權改制闖出自主研發的新路
“你們說這臺設備姓社還是姓資?只要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就是姓社。”1992年2月10日,鄧小平在南巡講話期間視察了上海貝爾S12專用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廠,在聽取引進的設備介紹時這樣說道。上海貝爾在探索改革開放的道路上不拘一格。
1992年2月10日,鄧小平同志視察上海貝爾S12專用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廠上海貝爾供圖
9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在上海,吹在黃浦江東岸。上海貝爾正好趕上浦東大開發,公司移師浦東,開始大力推動國產化。1992年12月8日,上海貝爾浦東新廠舉行奠基典禮,1993年9月,上海貝爾自主研發的S12遠端交換模塊系統榮獲國家專利,為我國偏遠地區的通信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上海貝爾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自己的設計和制造能力,闖出了自主研發、生產先進產品的新路。
1993年9月18日,由上海貝爾承建的國內及亞太區第一個全數字GSM900兆移動通信系統宣布并網投入運行。九十年代,上海貝爾在不斷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更率先邁出國門,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1994年12月21日,上海貝爾與阿爾卡特簽訂合營合同,成立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移動通信系統公司,主要經營GSM移動通信業務。1999年10月15日,由上海貝爾承包的孟加拉通信骨干網開通。
“產能供不應求。”同期,郵電部快速推動網絡建設,中外合資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和“巨大中華”等本土企業蓬勃發展,上下游產業鏈初具規模,國內通信市場從賣方市場逐步轉為買方市場,市場競爭加劇,上海貝爾也從生產導向型企業向市場導向型企業轉變。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欣介紹,“我們成立了面向全國的分公司,提供售前售后服務。移師浦東后,經營的體制機制開始逐步轉換,從原來的生產加工型企業變成了一個市場服務型企業。”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主動按照國際規則來改革國內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同年10月,信產部與阿爾卡特簽署上海貝爾轉股改制備忘錄,中外股東在新起點上開始合作共贏的新探索,2002年5月8日,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正式成立,7月2日正式運營,公司成為阿爾卡特在華除衛星和海底傳輸之外的唯一的投資運營企業和經營渠道。
2001年10月,信產部與阿爾卡特關于上海貝爾股權調整備忘錄簽字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上海貝爾供圖
“轉股改制,從散到全。”經歷了轉股改制的上海貝爾開始加強研發,實現全球技術資源共享、知識產權落地,本地研發隊伍獲得了數量的提升,從市場導向開始轉為市場導向加創新導向。2007年,完成了阿爾卡特朗訊在中國區的合并整合,建立貝爾實驗室中國團隊,提高了研創能力。
“2000年畢業時,加入上海貝爾,參與在全球剛剛起步的GPRS產品的軟件開發項目。”無線接入產品新技術研發負責人王勇說,“上海貝爾讓我擁有國際視野,在新技術研發方面,不僅負責公司下一代創新性無線接入產品的研發,還承擔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中4G TD-LTE Advanced,C-RAN等多個研發工作。”
上海貝爾在中國TD-LTE技術發展和產業化的進程中承擔了重要的責任,為我國TD-LTE技術和產品率先走向國際作出卓越貢獻上海貝爾供圖
自主創新合資企業的本土化研發
上海貝爾作為一家合資企業,如何才能把研發本土化做好?“研發基礎其實很薄弱。”袁欣說:“研發走了好幾個階段,才走到今天。第一階段是80年代、90年代,公司只是圍繞產品做一些軟件的開發,當時的研發人員不到1000人,2000年以后,公司從硬件軟件開發,逐步開始從有線到無線都做。”
可以共享知識產權、可以共享商業價值,但不共享企業核心技術。這是合資企業發展到后面,后勁不足、主導性不夠的一個原因,“能不能自己從合作發展到合作創新,從自主發展到自主創新”也是上海貝爾發展了三十多年的痛。
雖然合資企業很難最終掌握產品技術的主導權,但在產品創新、合作創新方面,從最開始的開放軟件,到已經有相當規模的研發,到有一定主導性的研發,包括知識產權共享研發,商業價值落地,上海貝爾已經遠遠領先。
2016年1月,諾基亞與阿爾卡特朗訊在全球成功合并。2017年7月,諾基亞中國業務與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實現了整合,新合資公司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開啟正式運營。雙方將領先的端到端網絡技術與強大的創新引擎薈萃于一體,這是全球和中國優勢又一次成功的整合,更是一次合作共贏模式的新探索。
2017年5月18日,諾基亞與中國華信簽署合資企業協議,成立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貝爾供圖
無論在通信行業,還是非運營商市場,上海諾基亞貝爾都在堅持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原創與自主,利用貝爾實驗室的技術資源展開前沿研發。目前,上海諾基亞貝爾在中國擁有10000多名研發人員和六個研發中心。
上海諾基亞貝爾的研發創新已經成為諾基亞全球研發創新的組成部分,雙方共同加入創新投入,包括資金、人才等,同時完善創新機制,激勵創新人才,制定創新規劃,布局創新項目,并通過創新管理,提升創新成效。
“中國的創新,不應該是封閉的創新,應該是開放合作的創新。我們可以探索在產業能力具備的條件下成為一個主導者,包括知識產權共享、商業價值落地。我們合資企業可以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條路。”袁欣認為,作為合資企業既要強調合作又要自主發展,要加大自主發展力度、靈活體制機制、創新資本投資,探索走出一條合作發展、合作創新的自主發展道路。
因改革開放應運而生的上海貝爾,從上海貝爾到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再到上海諾基亞貝爾,激蕩三十四年,上海合資企業時代不斷創新變化,唯一不變的是“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客戶至上、合作共贏”的上海貝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