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雷山西江千戶苗寨,有這樣一群打籃球的人。這群球員有的身穿少數民族的生活便服、有的球員還盤了發髻;這場比賽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可以抱著籃球跑、幾個人同時搶球也不算犯規,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主打一個快樂攔不住。這個籃球賽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名字——“姑媽”籃球賽。
貴州苗寨“姑媽”籃球賽 快樂攔不住

這里就是西江千戶苗寨的籃球場。不久前,貴州省首屆“姑媽”籃球邀請賽在苗寨里舉行。來自全省九個市州的10支隊伍參賽,貢獻了24場精彩有趣的比賽。
快樂和自由,是“姑媽”籃球賽的初衷。在這個籃球場上,每支代表隊五人上場,除了進攻限時24秒、球出界、撞人、打手之外,常規籃球賽事中的違例行為都不算數。只要想打球,就可以報名參賽。雷山縣作為東道主,組建了一支13人的球隊。球員們來自不同的村寨,從事不一樣的職業,但對籃球確有著同樣的熱愛。
雷山代表隊教練 余賢:我們的隊伍表現得還是不錯的,其實就是要給我們的姑媽們做一個交流,通過這場比賽讓她們一起獲得快樂,獲得友誼。
經過激烈的比拼,最終雷山代表隊戰勝畢節代表隊,取得了首場比賽的勝利。其實,對于參賽球員來說,相聚苗寨,打一場特別的籃球賽,體會快樂、聯絡情誼才是最大的收獲。

遵義市代表隊球員 田小琴:我打了36年的球,第一次打這樣的比賽,我覺得非常開心,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反正只要不打人就可以,這個規則很開放,更隨性更自由,非常開心,很有趣。
“姑媽”籃球賽根植于少數民族文化
那么有人會問:為什么叫“姑媽”籃球賽?這么特別的球賽是怎么興起的呢?

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集村寨,6000多名苗族同胞在這里世代生活。時光荏苒,歲月沉淀,西江成了苗族文化的富集地。在當地苗寨地區,把出嫁的女子叫作“姑媽”。每到一年一度的苗年,姑媽們就會帶著禮物回到娘家探親。返鄉期間,她們常常會聚在一起跳跳舞,打打籃球,還起了個接地氣的名字——“姑媽”籃球賽。

雷山縣體育事業管理中心主任 石芳:“村超”和“村BA”賽場上更多展現的是男同胞的拼搏的體育精神,沒有我們女同胞展示體育的精神,我們就想著是不是可以把我們的“姑媽”籃球組織起來,大家可以通過這樣的一個賽事展現姑媽的美麗和自信,同時也能夠通過姑媽們把我們黔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向世人展現。
今年春節期間,雷山縣西江鎮發起了全縣的“姑媽”籃球邀請賽,全縣有一半以上的村寨,75支鄉村球隊參賽。

隨著“姑媽”籃球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姑媽”的概念也延伸為泛指女性。只要年滿18歲至55歲之間都可以參賽。今年5月,全省首屆“姑媽”籃球邀請賽順利進行。競技性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比賽的強度也更大了。人們來到球場,展現新時代女性自信、美麗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以球為媒,聚八方來客,打球的人團結歡樂,看球的人也樂在其中,中場休息時的民族文化展演、有趣的沉浸式互動,把球員、觀眾和游客連接起來,球場成為歡樂的主場。
“民族文化”帶來“美麗經濟”
女同胞們,在球場上盡情比拼,球場下也在為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而忙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她們抓住機遇,靠勤勞和智慧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這次“姑媽”籃球邀請賽中,雷山縣代表隊的13名球員都是90后。周俊珍來自西江鎮的南貴村,隊伍中的核心成員之一,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隨著西江游客增多,三年前周俊珍開了一家旅拍店,開啟了自己的創業路。
雷山縣代表隊球員 周俊珍:我們家開的時候西江才有7家,那時候其實也不知道之后旅拍會這么火,本來我這個人也比較愛美,就想著把這個苗族服裝穿在她們身上,肯定很受歡迎。

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如今,西江旅拍店已經有兩百多家了,旅拍已經成為西江的一張新名片。在這些年里,周俊珍抓住“民族文化”和“美麗經濟”帶來的機遇,不斷摸索經營模式、創新服飾產品,她家的旅拍店已經開了三個。旅游旺季,店里有二十多人忙活。
這次比賽中,周俊珍的搭檔文蠟妹是西江鎮東引村人。跟周俊珍一樣,她也是西江發展旅游產業的受益者。幾年前,文蠟妹家的房屋租給別人做民宿。她自己在里面打工,學習了不少經營管理經驗。還有兩年多租賃合同就要到期了,文蠟妹也有了自己的打算。
雷山縣西江鎮東引村村民 文蠟妹:我就想等這兩年房子租到期,然后孩子也長大,把自己家也弄成一個自己去管理的民宿,又可以弄個旅拍,這樣子的話,以后的生活條件就會越來越好。
球場蓄積力量 青春奮斗正當時
時光匆匆走過,一場場“姑媽”籃球賽不變的是比出團結、比出歡樂,大家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曾經走幾小時的山路去打球,到如今開車半小時就可以到達球場,村與村的距離無形中縮短了,人們可以到更遠的地方,也有了更大的舞臺。球場上歡樂比拼的樣子,球場下努力生活的樣子,更共同定格了奮斗中的人最美的樣子。